《黄沙百战穿金甲:古代军戎服饰》,黄强著,商务印书馆年1月版。 内容提要 有战争就有兵器,随着服饰的诞生,战争的频繁,于是有了用于保护战士身体的铠甲。铠甲既用来保护身体,也有视觉上威慑的作用。良好的盔甲,可以提高战斗力,而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 与以往军戎服饰著作不同的是,该书不单纯写戎服,而是把戎服置于战争史中,结合兵制来分析、归纳。一册在手,千年中国铠甲史尽收眼底。 目录 自序 第一章操吴戈兮被犀甲——上古戎服演变 一、战争伴随社会革命 二、战争催生防御器甲胄 三、铠甲——军队最早的作战服 四、熄灯摘缨——将军失态戏王妃 五、“胡服骑射”与赵武灵王服饰改革 六、一套铠甲四五十斤 七、战车出现,兵种协同作战 第二章汉甲百万屯边秋——秦汉时期戎服 一、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二、强大军队、强大军阵 三、秦朝精锐之师——咸阳卫戍军 四、汉代风气尚武 五、汉朝与匈奴的战争 六、铠甲冷似铁,寒光凝杀气 七、汉代武冠与却敌冠 八、秦汉时期的车战 九、三国时期筩袖铠与鱼鳞甲 第三章明光细甲照錏鍜——魏晋南北朝时期戎服 一、从犀甲到筩袖铠 二、裲裆甲与明光甲 三、兜鍪保护智慧大脑 四、威武礼仪冠 五、军服中的轻便装 六、将士穿铠甲,马披具装铠 七、军戎服饰的色彩 第四章甲光向日金鳞开——隋唐五代时期戎服 一、隋代铠甲遮挡严实 二、边塞诗表现的唐代战争 三、唐代铠甲让你眼花缭乱 四、唐代铠甲色彩丰富 五、铠甲两件套,眉心有护甲 第五章须怜铁甲冷彻骨——两宋时期戎服 一、宋朝军队构成 二、宋代铠甲精良 三、宋代纸甲并非纸糊的 四、北宋中期骑兵不能披甲上马 五、金戈铁马谁最强 六、岳家军麻札刀砍碎金兵踏平中原奢望 七、铠甲透杀气,寒光摧命符 第六章将军金甲夜不脱——辽金西夏时期戎服 一、辽国的建立与军队制度 二、辽军骁勇锐不可挡 三、西夏尚武军队强悍 四、铁骑“铁鹞子”威猛无比 五、金朝铠甲简陋,将士作风顽强 六、金军重装骑兵“拐子马” 七、“拐子马”与“铁浮屠” 第七章偷号甲兵冲塞色——蒙元时期戎服 一、漠北崛起蒙古侵扰邻境 二、蒙军剽悍铁马金戈 三、蒙古军队的铠甲 四、元代的铁胄 五、从蒙古国到元代的军服 第八章儒将不须躬甲胄——大明王朝戎服 一、军服由混乱到统一 二、明代甲胄品种完备 三、明代布甲并非“弱不禁风” 四、铠甲揉入潮元素 五、明代军服五颜六色 第九章洗尽甲兵安草木——大清王朝戎服 一、努尔哈赤十三幅铠甲起家 二、清代铠甲上衣下裳制 三、清代绵甲大行其道 四、清代武官补服 五、清代新军军服 第十章有公足壮海军威——北洋水师军服 一、中国近代海军的兴起 二、还原北洋水师军服 三、邓世昌军礼服与丁汝昌飞鱼纹战袍 四、甲午战争后西化的北洋水师军服 五、揭密《甲午风云》中的水师军服 第十一章仪仗铠甲壮军威——历代阅兵戎装 一、秦汉兵马俑军阵壮军威 二、魏晋检阅出现轻型甲 三、唐代铠甲出现仪典服饰 四、宋代阅兵用五色介胄 五、元代仪仗仪卫戎服色彩丰富 六、明代仪仗甲制度化 七、清代帝王铠甲主要用于检阅 参考文献 后记 自序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原始部落之间的矛盾从打架、械斗,发展到你死我活的残酷战争。战争催生了武器的发展,也促进了防御器盾牌、铠甲的发展。武器为了杀伤敌人,防御装备则为了保护自己,避免伤害与死亡。 黄强服饰史三书书影《韩非子·难一》说:“人有鬻矛与楯者,誉楯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武器与盾牌铠甲的关系就是这样一对矛盾的关系,既互相依存、互相争斗,又互相促进。手持矛戈的战士,希望自己的武器无坚不催,一招杀敌;手执盾牌,身披铠甲的战士则希望盾甲坚硬无比,保护自己。中国战争史上,进攻器的兵器与防御器的铠甲是在矛盾交织中曲折发展的。 从黄帝蚩尤大战至周武王伐纣,从战国七雄争霸到三国火烧赤壁,从淝水之战以弱胜强发展到两宋金戈铁马大散关,再到萨浒尔大战、郑成功收复台湾,战争的战火蔓延中国大地几千年。 无论是诸侯国的争斗,还是王朝的政权更替,都少不了战争,离不开持有武器的将士,而军戎之服则是将士们的制服,以及各种防御装备。整齐划一的军戎服饰不仅体现军容风纪,也展示出军队的威武之气,提升战斗力。 《孙子兵法》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孙子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一观点至今被许多军事院校奉为圭臬。 《中国服饰画史》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诞生了孙子、孙膑、诸葛亮、刘伯温等一批文韬武略的军事战略家,还有廉颇、李广、霍去病、岳飞、戚继光等一批英勇善战的将帅。 “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年仅24岁就去世的天才军事家霍去病的话还在耳边回荡,“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故事尚存留在脑海,戚家军抗击倭寇保家卫国、甲午海战中的“致远”舰“撞车吉野”的英勇壮举似乎还在眼前闪现……中华英豪们,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抗击匈奴,驱除倭寇,抵御外侮的赞歌。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大量描写战争、将士、边疆、关隘、士气、戎服的诗词,“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代父从军的花木兰何等英武,何等悲壮? 唐代更是出现了大量表现戍边、战争的边塞诗。“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恶劣的环境,寒冷的气候,戍边其艰辛可想而知。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从军行》)战场厮杀,即便有铁铠甲胄护体也无济于事,战斗如此之惨烈。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许浑《塞下曲》)一场战斗下来,竟有半数士兵未能生还,而家书捎来的却是寒衣已经寄出的信息,战死的士兵永远读不到亲人的问候了,但是他们的魂魄却守护着边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为了保家卫国,戍边征战的将士,顽强拼搏,不畏牺牲,视死如归。 《金瓶梅风物志》纵览中国战争史,阅读边塞诗,翻看将士戎服,就会油然产生敬畏的情感。早在《孙子兵法》中就有兵器、战车、铠甲的论述:“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军戎服饰与战争同行,陪伴着战斗,见证刀枪的拼杀,衬映将士的英勇。 因此,军戎服饰不仅是战争中军事物质的保障,更能体现军队士气,也是提高战斗力的一个物质支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固然是战争胜负的最后结局,大战略的谋略,但是战斗也受到天时地利人和以及物质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物质的保障,也会输掉战斗,并影响战争的全局。 今天的戎服虽然非常先进,早不用分量沉重的铠甲,战争也不再有短兵相接的厮杀,而进入了电子战、信息战的时代。但是这些甲胄、铠甲、兜鍪、戎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先辈的智慧,负载着民族的精神。我们应该研究其铠甲流变,总结其智慧创造的经验。 梳理铠甲、具装铠的发展轨迹,有一种沧桑感,更有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刀光剑影的时代看一看的想法。希望本书可以做个导游,带读者卧游一番。是为序。 黄强(不息) 戊戌年岁末,雨雪交加寒风凛冽,金陵母城冶山下。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黄强(-),字不息,江苏南京人。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商务印书馆太原分馆特约编辑。 长期从事新闻、研究等工作。曾任新华通讯社现代经济报、江苏科技报、南京电视台、江苏电视台记者,大学周刊副主编,央视书画频道江苏中心总编,中国新原创网副总编/副总裁,金陵老年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客座教授。 研究涉及中国服饰史、明清小说、置业经济史、南京地方史等领域。被《新华文摘》、《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3篇。出版中国第一本内衣史专著、中国第一本文人置业经济史(购房史)专著、第一本南京区域服饰史专著。著作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度好书奖,自媒体“黄强黄不息”两度上榜今日头条年度文化号。已出版《金瓶梅风物志》《中国服饰画史》《消失的南京旧景》《趣民国》等著作近二十部。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uzhoushizx.com/xzsms/1257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