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城市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不甘落后,近些年来,徐州的中学还有大学都有各自动筋动骨的大改动,有的学校搬迁了,有的学校合并了,有的学校改名了……今日,借着徐州二中的搬迁,小编就来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徐州学校那些事。 前几个月,小编在微博上上传了一条聊学校的小段子,提到二中时用的是新校区的照片,但有网友留言告诉小编:二中人只记得这个门(指老校区)。 由此可见,老二中人对学校还是很有感情的,甚至可能对学校的搬迁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让我们再次走入二中原校址,向它做最后的告别。 致留在二中河清路的青春——这是一条古老的街,我们每天都会在这里穿行,感谢有你陪伴的夜,静静聆听我们无助的青春的困苦。 校园的林荫大道就像母体一样保护着我们,给我们带来清凉和安静,也掩护着我们青春期的小情绪,走在这里,以前是不想长大,而现在是不想变老。 是啊,不想变老,人变得太老就会死掉,校园变得太老,就会被拆掉,我们和二中都躲不过这个命运,就像二中见证着我们的青春,而青春发育着,却是在不断接近死亡。 无数次的走过再熟悉不过的棂星门,门外从安静变喧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变了样子,不变的是我们走回二中就变成它的孩子,愿我们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可就算我们归来仍是少年,但二中的老校园已经不在了,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老二中,可能是很多人情窦初开的地方,可能是他们内心最私密的地方,而未来心里的秘密也无处寻找了。 十年前我们唱着爱转角遇见了谁,你是否也在这里擦肩而过你的爱情呢?你是否还想回校看看自己初恋的场景呢? 二中是徐州办学最早的学校,数以万计的学生从这里毕业。而学校旧址未来的规划,想必大家一定非常清楚了,那就是建文庙街区。 文庙街区效果图 这个创意是非常好的,小编猜想创意来源自南京的夫子庙街区,这是一个又有商业又有历史文化的地方。 南京离徐州很近,我想可能很多徐州市民都去过夫子庙,小编在南京生活了五年,对这里也有一定的了解,夫子庙早已成为南京的一个地标建筑,若赏景可去紫金山、颐和路,而吃喝玩乐就去南京夫子庙步行街。 现在想想看,我们徐州正缺一个可以晚间散步的步行街。 之前户部山步行街有希望传承深夜集市的香火,但现在看来还是远不够的。 建文庙街区,我想当然也有将要面对的问题,那就是去逛夫子庙的游客,真正去过夫子庙庙里的人是少之又少。 换而言之,那里现在的情况是商业街,未来文庙街区建成之后,可否对文庙自身的文化带来进一步升华? 现在苏宁广场崛起,联同周边的金鹰、金地、百货大楼等已把市中心一代商业炒的火热,现在文庙街区也将来到我们身边,徐州还缺商业吗? 缺!缺的是有既有悠久历史文化又能带动消费的商业步行街,文庙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吗?未来,表示期待。 二中文庙 还是上文问题,徐州缺商业吗? 好像答案也是否定的,近几年新建的综合体的情况大家也都看到了,有的虽很景气,但和信广场苦苦支撑,雨润变为烂尾楼,银座多年上演空城计...... (徐州银座) 这是幸福和痛苦的两极,当然希望文庙街区能繁荣发展,未来某一日可以挽着家人的手来此休闲漫步,而不会空有老二中不在了的遗憾。 文庙街区,任重道远。 历史和文化,皆是大道无言,让人用心去品味的。古人云:天地闭,贤人隐。隐之至,天地开。而徐州老二中的文庙也就矗立在这“藏”于“露”的中国美术哲学的中心处,说它藏是因为他身处于学校之中,说它露是因为学校在市中心的相对清净处,这是非常完美的组合。 因此,也有太多二中的毕业生对这里有着留恋。五代李煜有词:“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愫吧。 城市的发展更多是为人来服务的,有了人,城市才有生命,才不会是冰冷冷的建筑耸立。发展是为了让人生活的更加方便,是不损害固有历史文化、市井文化为前提的。相信文庙街区会做好,我们也恳求它一定会好。因为这毕竟迁移了千万二中毕业人的“青春”。 南京有夫子庙街区,我们未来有文庙街区,徐州近些年还有不少新建街区,它们现在情况如何呢? 先说南京有,我们徐州有老东门。科普一下,南京是南京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气的酒吧街区,背靠总统府,有历史文化参与到商业之中,年一月一日也是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日子。 我们徐州同样有新建的历史文化的商业街区—老东门,但可能就没有那么景气了。 南京有传统民居、市井文化的聚集地老门东。 徐州新建造了老街坊,但老街坊的市井味道和热闹程度只能算一般吧。 不知道文庙街区的未来会是如何,如果真的对于城市推广效果一般的话,那真的是让人扼腕叹息,毕竟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二中迁校是个新话题,下面再说一个老话题:四六中合并。 四中 六中 要说这两校合并都已是十五六年前的事了,日子虽然久了,但不代表这事儿就失去了聊的价值。小编初一在六中部,初二、初三在四中部,高中又回到了六中部,可以说我们这一届最完美的经历了学校改名、合并的全过程。 关于两校合并,一直有人说好,也有人说不好,小编除了有自己的体验以外,也上网查了一下大家的看法。 据说这个文章是政协提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网上搜搜看看,也代表一部分人对学校的看法吧。 我还记得零二年世界杯时,我上初一,我在六中的教室里和同学一起看了中国和哥斯达黎加的比赛,四六中合并应该是在之前的一年完成。 在那个年代里,大家普遍的认知是四中才是徐州高级中学,因为那个年代四中的名气比六中大的多,很多人都认为四、六中合并是六中沾了四中的光,六中的老师也占了四中的光,时过境迁,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已失去了探讨的意义,但我只记得那时我们一届的同学都迫切希望搬到四中去,这个想法初二时得以实现了。 但到了小编上高中的那些年,人们的视线重点又回归六中,因为六中变为高中部,高中办学水平是一个学校档次的体现,现在六中新楼林立,校园整修一新,人们更多认为六中部是徐州高级中学了,四中部略受冷遇。 其实,无论两个校区现在哪个热度更高,不得不说的是,徐州市民早就已经失去了老四中和老六中,不是吗? 我问过很多上了年纪的老校友,对高级中学这个名字还是缺少认同感,更多是以自己是四中或是六中的毕业生自居,这个情况特别突出有表现的时间段就是:校庆。 横幅写的很明显:原四中 现在的徐高中已经稳定的大步向前飞速发展了,但刚合并那些年的确也有一些问题,校中校的民办班造成一个班级里学生水平差距过大,两个大型学校合并造成很多老师之间需要时间磨合,也有数据显示合并初期那些年学生成绩较之早年有下降(参见我之前截图的文章)。 有人说,这都是以前的问题了,但要知道问题都是要靠多年的时间来磨合的,这个“多年”可是几代学生的时间啊。 再说说近些年来改了校名的学校,徐州高校改校名基本都是因为学校提档了,这当然是学校发展进步的表现。 小编问了在江苏师范大学上学和已毕业的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改名字之后,和省字挂钩,学校更有档次了,入学成绩门槛也有提升,学生素质各发面都有提高,这是非常可喜的变化。 当然网上还有一种声音,是不支持改校名的,小编总结了一下支持不改名的原因,我想更多的是徐州人对徐州师范大学感情太深,对其中徐州二字感情太深,师大是徐州土生土长的学校,没有徐州二字好像就失去了自身地方性特色,就像从自己怀抱里失去一位亲人,这种情绪是可以理解的。 徐州医学院改名徐州医科大学,也是学校档次提高的表现。关于该校改名,小编还听过这样一段描述:徐州医学院希望更名为大学,备选的名字有徐州医科大学、江苏医科大学、苏北医科大学、华东医科大学、淮海医科大学等等。 徐州医学院是江苏目前除南京医科大学以外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西医大学,因此取名苏北医科大学是可以的。 徐州在淮海经济区是中心城市,徐州医学院在医学教育体系中优势比较明显,现在是博士立项单位,取名“淮海医科大学”似乎也是可以的,但其他20个地市级城市是否答应就不好说了。 说到华东医科大学,据说年在山东的新四军曾经建过一个叫华东医科大学的学校。据说,目前同属淮海经济区的潍坊医学院正准备更名,他们的目标就是华东医科大学。过去,以华东命名的大学大都在上海,至于能不能在徐州,可能难度较大。 江苏医科大学,镇江有个江苏科技大学,镇江又称南徐州。北徐州难道不能建一个江苏医科大学?当然可以。不过,江苏医科大学还是不如华东医科大学来得响亮。 但最终改名徐州医科大学,可能权衡利弊之后,这是最合适的。 最后说的这个学校是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该校改名之后以江苏开头,也代表该校的升级转型,建院是大专,虽然不如徐州其他本科院校那般热闹,但学院在自身科研领域也是有一定地位的。 话题就先聊到这,今日所说的,也并非都是小编的一家之言,但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可能对学校的变化都有自己的看法,这里出现你的母校了吗?你怎么看待自己母校的变化呢?欢迎你留言告诉我们。 赞赏 长按白癜风哪个医院治疗好北京国际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