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安徽省委常委、安徽省常务副省长刘惠表示,安徽省将支持宿州、淮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 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整体战略下,徐州都市圈终于获得安徽省层面支持,这也是打破行政壁垒,协调区域发展的契机。 安徽省这一动作,也让人把目光投向山东。与徐州比邻而居的鲁南,一直以来把“对标徐州”作为行动口号。近期,随着徐州被国家钦点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透露出的政策风向,鲁南又该如何种姿态面对徐州都市圈的强势崛起? 1.鲁南城市的标配:对标徐州 徐州一向是济宁的对标对象。今年3月,济宁经开区党政考察团还赴徐州经开区考察学习。如果细数徐州和济宁相互“串门儿”的次数,你可能想都想不到。据不完全统计,年以来,济宁和徐州几乎每年都会组织最高规格的党政代表团互访。这一细节,也说明双方互动频繁。 5月21日,济宁市在全市科技创新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十四五期间全面对标徐州和潍坊,综合势力确保全省第5,济宁也是山东这几座腰部城市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明确提出对标对象的城市。 有意思的是,这几年提出“对标徐州”的三座城市——临沂、枣庄、济宁,都属于淮海经济区。 淮海经济区,可看作是低配版长三角一体化,这个正在形成的跨省经济体,包括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山东的枣庄、济宁、临沂、菏泽等城市被纳入。 这个经济体中,实力最强的是徐州。年,枣庄发文要“学习徐州、对标徐州、对接徐州”。临沂在年4月召开的新旧动能转换暨开放型经济,招商引资大会上,就把徐州定位对标赶超对象。 年至年这10年间,淮海经济区三大中心城徐州、济宁、临沂这三座城市的GDP增幅看,徐州从亿增长至亿,增长亿,增幅.32%;济宁从亿增长至亿,增幅76.72%;临沂从亿增长到亿,增幅.21%。 单从徐州与济宁之间对比,从GDP来看,年,徐州比济宁高亿元,年为亿元,年差距扩大到亿元。但徐州与临沂的经济总量之比为1.5:1,这个比值,与青岛与烟台的经济总量之比1.59:1相近。 从这点看,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要带动临沂这个山东经济排名第五,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为10.6%的城市,还稍显吃力。 2.次中心城市的困局 作为山东省的三大经济圈,鲁南经济圈的几个主要城市临沂、济宁、菏泽、枣庄四市的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比为19.8%。 11月16日,山东出台新型城镇化最新方案,加快济淄、济泰、青潍、烟威等同城化,从被点名的城市看,山东省要沿着济青廊道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现代服务轴带,涉及济南都市圈、胶东经济圈的城市之间的同城化,但并未涉及鲁南经济圈的城市。 鲁南经济圈要提速,在资源要素汇集上面临一系列瓶颈。 以济宁为例,这几年,济宁启动了密集的人才引进计划,年3月启动人才回引计划,给岗位,给补贴,对等安排等;今年2月出台柔性引才计划,今年3月济宁市召开的济宁市重点工作攻坚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攻坚“人才要素”供给不足这个短板,这个短板体现在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主要瞄准个重点调度的项目,引进重点紧缺人才人以上。今年6月,济宁又启动新一轮招才引智计划,力争到年底引进20名左右顶尖人才,名左右领军人才,10万名左右青年人才,对于促成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落地的引荐任或机构,每引进1人给予最高50万元的奖励。 从密集的人才招引动作可以看出,人才短板已经成为制约济宁市发展的瓶颈。人才聚集受什么影响?最终还是受制产业发展,即使在人才招引政策上不惜血本比拼,最终还是拼不过区域经济的发展大势,这从人口的聚集上很明显看出来。 年之前五年,徐州和济宁之间的常住人口差距基本稳定在40万人。“七普”数据中,济宁市常住人口.8万,徐州市常住人口.4万,两市差距在72.6万。10年间,济宁市增加了27.6万人,在山东省排名第11位,济宁市这10年常住人口增量,与江苏宿迁相当;徐州市增加了50.7万人,在江苏省排名第5。 作为区域次中心城市,济宁陷入的这种人才招引困局并非个例。这种局面下,很多城市选择了都市圈式的抱团发展模式。在这方面,安徽省选择了非常务实的态度。 3.安徽的跨省突围 这次,安徽之所以官宣皖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合肥辐射带动皖中,南京辐射带动皖南,而皖北还缺乏一个能够辐射周边的强势增长极。 截至目前,安徽12省12座城市被4个都市圈“瓜分”,占据了全省16个地级市的2/3。 安徽省内唯一的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以省会合肥市为中心,涵盖了安徽经济最强的结构城市,包括芜湖、滁州、马鞍山、蚌埠、淮南、六安、桐城(县级市)8个城市。年,合肥都市圈的经济总量接近亿元,占全省比重60%。 除了合肥都市圈外,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徐州都市圈都在安徽省外。年,黄山市加入了杭州都市圈。年11月安徽宣城成为杭州都市圈的观察城市。现在,黄山和杭州之间的高铁,将两地之间的交通缩短至1个多小时。 加入南京都市圈的滁州、马鞍山、芜湖和宜城中,滁州和马鞍山两市受益较多,尤其是滁州,在交通、医疗、教育、工业等方面受到南京市全方位辐射,现在,滁州已成为安徽省排名第三的及国际大市。 徐州都市圈相比其他三个都市圈实力相对较弱。根据合作规划,未来徐州与宿州、淮北合作,共建超过5个大型产业园,并且还有建设轨道交通的计划。 安徽这一系列主动融入跨省都市圈的发展模式,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通过都市圈的紧密链接,加快融入长三角,比如马鞍山甚至专门成立了“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 4.边缘城市的崛起路径 年,国务院批复徐州市总体规划,首次在国家层面确定徐州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 淮海经济区地处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围绕徐州的多个地市远离各自省份的行政中心,且都处于长三角、京津冀、郑州都市圈的边缘地带。从这一角度看,淮海经济区实际上是一个由“边缘城市”组的群。 但是徐州真的强大到能够带动周变城市了吗?从经济体量和质量上看,徐州自身实力依然有很多提升空间,辐射带动能力目前还不显著,尤其是相对于鲁南的济宁和临沂,吸引力并不强。 在安徽明确支持宿州、淮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后,《徐州日报》11月10日报道,徐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只有做强城市实力,提升发展能级,增创竞争优势,才能真正把中心城市的“规划定位”变为“实际地位”。 年,江苏提出建设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三大都市圈。这几年来,无论是徐州还是江苏,都把徐州定位为淮海经济区的核心,重点打造徐州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这个概念的热度,已然有超越“淮海经济区”之势。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打造区域增长极,先集聚再辐射,现在已经成为普遍采用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青岛都市圈”和“胶东经济圈”的关系,也体现了这一趋势变化。 今年6月,青岛市新型城镇规划(-)面向公众征求意见。这个意见稿提出,到年,要打造世界知名的青岛都市圈,共建胶东经济圈。青岛市的思路很清晰,必须先把青岛都市圈做大做强,青岛才能扛起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的大旗;青岛都市圈硬不起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就推不动。 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重磅规划中,支持徐州、洛阳、襄阳、长治等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发改委发出了明确信号,河南、湖北、山西都存在省会独大的问题,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国家发改委又提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这一政策风向,无疑会推动江苏对于徐州都市圈的资源倾斜。 这个时候,鲁南都市圈该如何动作? 区域发展变化中的“大势”,正在一些重要经济指标上体现。以工程机械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都是三市在十四五期间的主导产业,徐州有徐工、济宁有山推、临沂有山东临工。临沂向徐州对标,一个是全国交通枢纽,一个是中国物流之都,两者有很强的协同性。 在枣庄、济宁、临沂三市与徐州的对标学习中,能明显看到要素资源正在市场化方式,跨越行政区划,正在形成中的都市圈和城市群中,以更高效率进行组合和搭配。作为山东的南大门,枣庄、济宁、临沂三市在重大项目的招引上,享受到长三角的产业溢出效应,呈现出加速“入长”的趋势。 今年前三季度,枣庄、济宁都保持了9.9%的经济增速,临沂达到10.6%,位列山东第三,徐州10.5%,这个速度,在经济强省江苏这一“快舰”编队中排名第九。 在都市圈抱团发展的趋势下,如果不主动突破行政壁垒,从一体化发展中获得产业发展的要素配置和协同效应,很难追得上大浪竞速的势能。 而淮海经济区崛起,将有利于经济重心往北偏移,山东这三市必将受益;而长三角在加快区域一体化的同时,也会产生溢出效应,对淮海经济区的鲁南地区形成辐射带动作用。 安徽省官宣支持宿州、淮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只不过将这股时代的浪头越发清晰地演示给鲁豫两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蔡宇丹 来源:齐鲁壹点 原标题:《安徽官宣皖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鲁南朝哪看?》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uzhoushizx.com/xzsms/1446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