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6/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 http://www.pfzhiliao.com/
<

以城聚才,以才兴城

徐州有座人才“蓄水池”

自年成功举办首届淮海人才峰会以来

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万

徐州凭什么吸引人、留住人?

大徐带你来揭秘

11月4日,淮海人才峰会在徐开幕。峰会以“彭聚英才、城就未来”为主题,围绕“新政发布、生态优化、人才招引、项目落地”四个主要目标,全面展示徐州“渴求人才”的真心实意和“成就人才”的决心底气。

自年成功举办首届淮海人才峰会以来,徐州人才“蓄水池”不断扩充,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万,其中,高层次人才15.8万,高技能人才35.4万。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徐州做对了什么?人才流动的背后,如何书写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徐州为何被青年选择?

青年,是城市最大的变量。得青年者,得未来。

一座城市如何被青年看到、被青年选择?站在青年人自身角度出发,首先要考虑就业问题。

《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投递二线城市的应届生人数较上届同比增长87.70%。

一线大城市固然拥有更多、更好的工作发展机会,但是过快的工作节奏、过高的生活成本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作为二线城市的徐州,叠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双重利好,没有一线城市的残酷竞争与身心消磨,成为不少青年英才选择的“潜力股”。

年以来,徐州大学生招引人数连续突破3万人、4万人、5万人。徐州高校毕业生留徐比例也一路上扬,画出了一条漂亮的上升曲线。

年8月底,驻徐高校应届毕业生已落实就业去向的有人,就业去向落实率为81.77%,其中在徐州就业人数为人,占总毕业生人数比例为21.73%。

与此同时,更具风向标意义的名校毕业生留徐人数也呈逐年递增态势。

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届毕业生共人,留在淮海经济区的人数占比21.48%,届的名毕业生中,有人留在淮海经济区,占比23.96%。

徐州具备高密度科教资源,拥有12所高等院校、20万大学生、万各类人才。经过四载甚至更久的朝夕相处,学生与大学所在城市之间的黏度很高。

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届毕业生就主要选择在省内就业,其中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流向了徐州市。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留住年轻人就是留住城市的未来,吸引人才就是保障城市的发展,人才的涌入给徐州带来越来越多的竞争力。

“五看”徐州逐梦未来

人才对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他们选择一座城有了全新的逻辑。

现在年轻人看重就业,更看重生活,不再局限于大城市和老家二选一。通俗来说,就是既要能奋斗,又要好生活。

徐州如何成为逐梦之城、圆梦之都,让“彭城英才”更有归属感、成就感?

看发展——

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的徐州,承接南北集聚高端要素。作为淮海经济区的地理几何中心,近年来,徐州聚力打造“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中心城市能级和首位度持续提升,纵深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展。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长7.0%,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看服务——

徐州留才既有大手笔,也有小细节。

来徐人才对应享受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彭城英才卡”服务,其中领军人才帮助协调落实配偶就业、子女随迁和入学就读;优先安排精装修人才公寓、人才优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首次购房的分别给予最高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的购房补贴。

线下设立人才综合服务专窗,线上运营“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系统,开通“尚贤”人才服务热线,提供一站式高效便捷服务提供创业辅导、市场拓展、管理提升、税务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全周期赋能服务。

看产业——

过去的徐州因能源而兴盛繁荣,如今的徐州因全面转型而振兴。

年,徐州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新一轮的发展时与势聚于徐州,立足于“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徐州跃居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3位。

今年第26届投资洽谈会上,优选“”创新产业、都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53个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额.2亿元,利用外资7.2亿美元,为徐州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看交通——

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会,京杭大运河绕城迤逦穿行,观音机场为国家民航干线机场,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的立体交通体系。

据统计,在徐州工作生活的外地人多来自周边城市,排名前10位迁出目的地中只有南京一个城市不属于淮海经济区,比较年徐州春运人口流动趋势,迁出人口占比顺序也没改变,前5位依旧是宿州市、宿迁市、枣庄市、济宁市、临沂市。

此外,交通通勤时间也是青年求职者看重的指标。

(数据来源: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据统计,中国主要城市60分钟以上通勤人口比重12%,目前仍有超过万人口承受极端通勤。从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来看,超大、特大城市的均值为69%和77%,徐州虽然是Ⅱ型大城市,但拥有81%的较短通勤时间,相比大城市更具吸引力。

看生活——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正如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前所表述的那样,优质的城市生活条件可以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

携程《年五一出游数据报告》显示,徐州等十地凭借超强周边吸引力,荣登五一最强周边游“吸金力”前十名榜单,中秋国庆双节更是实现旅游总收入91.26亿元。

地锅鸡、把子肉、烧烤……徐州美食天天换着样儿吃不腻;演唱会、市集、舞台剧各种新潮流在此汇集;游乐园、商业中心、湖光山色……在徐州的街头走一走,网红打卡城市实至名归。

徐州用一种生活,让人们爱上这座城市。

“城”与“才”双向奔赴

如今,徐州不断吸引年轻人涌入已是事实。一场场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在这里上演。

年到年,徐州常住人口从.56万人增长到.85万人。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用脚“投票”,反映了徐州这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道“双项选择题”中,城市的思路也在向“供需对路”转变。如何实现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城市与人才互相成就,背后离不开城市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科技创新是实现发展弯道超车的助推器,也是提升产业能级的“命门”。目前,徐州科技创新呈现奋楫扬帆风正劲的昂扬态势。

年末,徐州已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个,省级以上孵化器为55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41个。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64.5万人,成功入选15名省“双创博士”,新引进领军人才人,专门人才人,大学毕业生人。

近年来,徐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着力培育全市“”创新产业集群,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徐转移转化。

产业的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助力。产业发展“之变”,指明了徐州阔步行进的“创新突围”之路。

沃土之下,创新“基因”加速融入城市产业发展的“血脉”。

对于处在种子期、初创期的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徐州市从资金、要素供给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年,全市共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39亿元,连续三年稳居全省第一。“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支持成功创业28万人、带动就业近万人,一大批创业型企业在徐州孵化、培育、成长、壮大,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潜力和创新动力。

发展的徐州,渴求人才

成长的徐州,成就人才

来吧!

这座城市邀你打拼!

文字

王春莹郑玉倩赵洋

图片

许晨孙博宇李玉龙高刚

制图

张昊

一审

杨洁耿萌

二审

魏晓青

三审

孙冯燕

原标题:《徐州,何以聚才?》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uzhoushizx.com/xzsls/1446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