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群雄系列之袁绍(尾声,其八)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袁绍重大事件之三十七——刚愎自用,先失颜良 上回说到官渡之战初期,曹操抽空跑到徐州击破刘备,袁绍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及时救援,回过神来徐州已被曹操攻占,袁绍失去了一次速战速决的良机。本期继续往下讲。 刘备丢掉徐州后投奔袁绍,袁绍决定发动大军向许昌进攻。 看过上期文章的朋友应该记得,曹操攻打徐州时田丰曾经建议袁绍迅速攻击曹操后方。当时袁绍因为多种因素没有全力出击,派出的部队被于禁阻拦在延津。袁绍这次决定大举进攻,可田丰这次却劝谏不要出兵。 田丰认为,之前曹操后方空虚,如今时机已过,就不该轻易出兵。而且曹操确实善于用兵变化多端,兵力虽少,却不能轻视,如今应当改变策略打持久战。袁绍这边坐拥河北四州,已经占据一个较为完整的地理单元,而曹操地处四战之地,袁绍完全可以专心发展后方生产,结交外援、选拔精兵,不断地从各处袭击骚扰曹操。时间一长曹操便疲于奔命,首尾不能兼顾了。最多不超过三年,曹操就会崩溃。舍弃此万全之策而急于正面决一胜负,实在太冒险,如果有闪失后悔都来不及。 《后汉书·袁绍列传》载:(曹操)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人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 袁绍这人太刚愎自用,自起兵以来未曾遭遇过像样的挫折,而且原本就起点极高,所以总是过分自信。偏偏田丰在出兵问题上总是跟袁绍意见相左,而且说话不讲技巧,不给领导留面子,让袁绍很没面子。之前曹操打徐州时劝袁绍迅速出兵,现在又劝袁绍不要出兵,语气特别耿直。袁绍更加生气,把田丰下狱关押起来。 袁绍以郭图、淳于琼、颜良为先锋攻打白马,自己则屯兵黎阳准备渡河。曹军守将刘延兵少,赶紧向曹操求援。曹操用了一招声东击西,亲自领军向延津方向进发,摆出一副要从这里渡河包抄袁绍后方的架势。袁绍得知便命令郭图、淳于琼西进迎战曹军,这样白马就只剩下颜良。 袁绍首席谋士沮授认为不妥,因为颜良勇猛有余而头脑不够聪明,并不适合独当一面,袁绍不听。曹操发现袁军分兵白马兵力减少,于是调转方向急速向白马狂奔,以张辽、关于为先锋冲在前面,又亲自带领徐晃等人紧随其后。两军交战,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直冲过去,将颜良刺于马下斩首而还。 《三国志·关羽传》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对于关羽阵斩敌方大将的神勇无需赘述,只是从另一角度而言,也能说明颜良与其主公一样,犯了轻敌的错误,证明沮授所言不虚。沮授在开战前就非常悲观,袁绍阵营从上至下弥漫着严重的骄傲轻敌情绪,将领与谋士们纷纷争先,然而他们完全没把曹操当成危险的对手,似乎只是一块待分的蛋糕,谁冲在最前面,谁就能抢到最多。沮授临行时,便着急宗族,把个人财产都分掉了。 颜良被斩,袁绍大怒。但袁绍没有冷静思考,反而当即发动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延津。沮授登船前回望感叹:“主公骄傲,部下贪攻,这悠悠黄河,我还能渡回来吗?”随即称病想要隐退。袁绍当然很生气,大军渡河在即,军中头号谋士居然说不想干了,这可比颜良阵亡还丢脸十倍。袁绍决定,你沮授不是不想干吗,那就把军权交给跟你不对付的郭图,但也不放你回家,你得随军南下,看着我袁绍怎么击败曹操。 袁绍重大事件之三十八——轻敌冒进,再折文丑 且说袁绍主力渡过黄河,曹操也主动放弃了白马,将主力撤回官渡。当然,要曹操白白放弃已经坚守两个月的白马以及从黄河到官渡之间的土地,曹操也并不甘心,他要在撤退前再找机会敲打一下袁绍。 前面提到曹操解白马之围时先向西面的延津虚晃一枪,把袁绍先锋部队中的郭图、淳于琼给吸引到延津,加上袁绍主力也选则在延津集结,于是曹操便率领一支部队在护送白马南撤的辎重同时,侦查袁绍主力的动向。 曹操在延津、白马中间偏南的位置扎营,派人不断打探情报。袁绍那边当然也有侦察兵,相比于躲在暗处只带着几百名士兵的曹操,袁军哨骑先发现了曹军自白马南撤的辎重队伍。在袁军看来,曹操之前获胜纯属侥幸,面对己方主力大军渡河,曹军竟然不战自退,看来实力也不怎么样。于是袁绍迅速命令刘备、文丑领骑兵追击,要将撤退的曹军击溃。 曹操一开始也不知道对面来了多少人,逐渐有探马回报,期初报有五六百骑,后来说一两千骑,再后来“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曹操一听,得了,自己手下也就六百来人,再去打探已经没意义了,反正敌军数量特别多就是。 部将们纷纷劝曹操赶紧撤回大营,曹操却传令骑兵解鞍下马休息注意躲避,至于白马撤下来的的辎重部队,就继续不紧不慢地走在大路上。荀攸看出曹操心思,对众将说道:“这是诱敌之计,别慌!”不久,刘备和文丑率领的五六千骑兵出现。众将请求上马准备出战,曹操说时机未到。再过一会,袁军骑兵已纷纷来到辎重队伍旁。辎重队当然无力抵抗,于是袁军纷纷掠取财物。几千骑兵纷纷下马抢夺物资,场面逐渐混乱。 曹操见时机成熟,只淡淡地说了句:“可以了。”于是曹军全部上马,迅速冲向混乱的辎重车队。乱军之中袁军大将文丑被杀,于是袁军迅速败逃。 《三国志·武帝纪》载: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 《后汉书·袁绍列传》载:绍使刘备、文丑挑战,曹操又击破之,斩文丑。再战而禽二将,绍军中大震。 文丑被斩后双方又有交战,袁绍两名未留姓名德将领被擒。至此袁绍才认清现实,即曹操不好对付。然而认清这个简单的现实状况,已经让袁绍付出了连败三阵,折损四将的沉重代价。至于军队士气,当然也大受打击。 袁绍重大事件之三十九——相持阶段,互有胜负 曹操连胜两阵后按计划退守官渡,袁绍虽损兵折将却推进至阳武。沮授虽然被袁绍夺权,可既然随军就还是忠心耿耿,又向袁绍建议打持久战。沮授说道:“北军数量虽多,但战斗力比不上南军;南军粮少,物资储备不如北军。所以曹操一定想速战速决,而我军应该跟曹操拼消耗,拖死他们。” 假如袁绍真的有耐心,作为强势一方采取消耗战术,虽然前期稍有损失并不影响大局,其实沮授的策略与此前田丰所见略同,都是稳操胜券。只不过袁绍太要面子,哪里肯承认自己错呢,提建议的又是被自己羞辱过的沮授,根本不听。 袁绍一门心思要以绝对实力直接打垮曹操,从当年七月开始堆筑土堆立营,并不断向前扎营,越来越逼近官渡。曹操也主动出击数次,都落了下风,只得回头加固官渡营寨。到了九月,袁绍的营寨已经推进到与曹操营寨极为接近的地方,甚至弓箭都能射到对面营寨里。 袁绍下令堆土山,其上再修高楼,让弓箭手居高临下向曹营射箭,曹军将士外出都随时举着盾牌。曹操不甘示弱,命人制造出投石车轰击袁军的高楼,将之全部摧毁。投石车威力很大,被袁军士兵敬畏地称作霹雳车。袁绍又让士兵挖掘地道以袭击曹操,但被发现,曹操命士兵挖掘壕沟,使地道无处遁形。 《后汉书·袁绍列传》载: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皆蒙楯而行。操乃发石车击绍楼,皆破,军中呼曰“霹雳车”。绍为地道欲袭操,操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 不得不说,尽管袁绍一直以速战速决为目标,实际还是被迫进入阵地战,但几个回合下来袁绍没再让曹操占到便宜。曹操几次正面出击都被袁绍击败,可见袁绍也不是盲目自信,至少正面战场的实力上袁绍确实很强。另外袁绍在攻打龟缩易京的公孙瓒时积累了许多攻城战经验,也都用在了官渡。也就是曹操见招拆招,换成其他诸侯还真未必顶得住袁绍的花样攻城。 可以看出袁绍特别钟情于正面战场定胜负,对于田丰、沮授提出的打消耗战,骚扰战都不愿采纳,笔者认为袁绍身上有“偶像包袱”,即作为关东联军盟主,四世三公德高望重的袁氏继承人,他想以最光明磊落的方式击败对手,这才是王道。然而曹操可不跟你讲这个。 《后汉书·袁绍列传》载:又遣奇兵袭绍运车,大破之,尽焚其谷食。 袁绍不肯使用的骚扰战术却被曹操用得炉火纯青。古代战争打得其实就是粮草,双方战斗意志相近,营垒都很坚固的情况下,就是比谁粮草多能耗得起。袁绍固然具有这个优势,但毕竟客场作战补给线更长,尤其粮草辎重需要渡过黄河运输,因此曹军偷袭的机会更多。如果仔细阅读《三国志》等史书,就会发现许多曹军将领的传记涉及到官渡之战期间时,要么承担运粮任务,要么有过袭击袁军粮草车队的记录。可见曹操对粮草的重要性,认识得远比袁绍更深刻。 所以袁绍最后并不只是败于乌巢的那把火,在那把火之前,袁绍的粮草优势已经被大大削弱了。 那么袁绍真的就是死脑筋,丝毫不懂变通吗?倒也不是。发现阵地攻城战也难有进展后,袁绍又采取了其他策略寻求突破。至于具体是怎样的策略,下期继续讲。感兴趣的小伙伴敬请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