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2/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治湿疹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814564.html

淮海省省会徐州市,如果不是徐州本地人,很少听说过这种称谓。

曾几何时,徐州是中原第一大工商业中心,但却因种种原因经济后劲不足。

坐拥能源交通双优势,为什么徐州的经济远远落后郑州?

有人提议建立“淮海省”发展徐州,可徐州的经济问题,真的只是改变区划就能解决的了?

在重重迷雾下,家底丰厚的徐州又该何去何从?

01.天赋异禀的徐州

从历史上看,徐州自古是兵家重镇,素有北国门户,南国锁钥之称。

而在军事资源的加持下,徐州自汉代起就进阶“天下九州”之一(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这里经济富庶物阜民丰。

宋代因战争原因黄河夺淮入海,在此后的七百年里,徐州饱受水患之苦。年黄河北归,徐州才真正获得相对安宁的发展时期。

近代以来,徐州真正的经济发展要靠两条铁路。

一条年建成的津浦铁路,一条年建成的陇海铁路,这一纵一横两条中国交通大动脉的交汇口,正是徐州。

然而不同于郑州那种纯粹靠运输业发家的城市,徐州的经济发展还有另一大优势——煤炭。

根据年的数据,徐州现探明煤炭储量超60亿吨,占全江苏省的90%。

民国时期,这里先后成立过贾汪,华东,柳泉三家资本超百万的煤炭公司。

截止到年,徐州城共有人口13万人,超越郑州的11万,是中原地带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年数据,郑州常住人口万,全年GDP3亿,而徐州常住人口万,GDP却只有亿。前者以四分之一的人口优势竟然创造了后者1.6倍的财富规模。

徐州一手资源一手交通,又有历史的加持,却干不过郑州,这又是啥原因呢?

02.实力强大的“孤城”

首先我们看地图。徐州在哪?江苏西北角,刚好地处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的交界处。

战争年代,四省通衢的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比方说淮海战役(徐蚌会战)的主战场就在徐州,而到了和平年代,这种“边角处地带”,却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掣肘,原因很简单,你没有经济腹地。

前面我们说了,徐州有煤炭,煤炭代表什么?代表工业优势。

今天的徐州有五大国企:徐工集团,徐矿集团,徐钢集团,徐州卷烟,以及国华电厂,五家里面四家涉及重化工业。

《年徐州市和国民经济发展公报》显示,徐州三产比例为9.8:40.1:50.1,属于妥妥的工业城市。

计划经济年代,工业讲究全国一盘棋,但如今市场经济,工业更讲究区域合作。

以广东省为例,广东深圳为第一梯队,对接香港的金融搞高端制造;佛山东莞珠海等城市为第二梯队,对接一线搞配套产业;再下一级茂名梅州韶关,以原材料加工为主。

那么层层传导,市市配合,上下游产业升级一体发展,一荣俱荣,自然能做到互利共赢。

现在徐州北边、西边和西南都是外省,相互之间互不统属,行政机构完全独立,那么你想搞区域整合统一步调,完全是天方夜谭。

有人肯定会问,可以往南呀?徐州南边不也是江苏吗?来,我给大家看一张图,一图胜千言。

图中红色橙色和黄色是国家允许开发地区,而绿色是限制开发地区,什么叫限制开发?说白了就是只能种地的地方。

现在徐州要做上下游配套产业,显然不可能在只允许种地的地方盖工厂。

换句话说,不同于郑州坐拥整个中原,广袤的苏北平原根本没有给徐州大展拳脚的空间。

因此,有人就提议以徐州为中心,建立抗战期间曾短暂存在的“淮海省”,用行政手段为徐州人为地划出一片经济腹地。

03.建立淮海省?

说来也巧,现代“淮海省”的构想并非由民间提出,而是来源于年的一份官方文件:《淮海经济区经济开发联合会章程》,起草人是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

根据该文件的描述,淮海经济区下辖徐州、连云港、宿迁、枣庄、济宁、菏泽、临沂、日照、泰安、莱芜、商丘、开封、周口、宿州、淮北、阜阳、蚌埠、亳州共18个地级市,涉及人口超1.2亿。

然而戏剧性的是,在此后足足三十年时间里,这份文件直接没了下文。

眼看着徐州经济被周边的郑州合肥超越,反倒是心急如焚的徐州人,呼声越来越大,不仅要建立淮海经济区,更要建立淮海省,因为在徐州人眼里,徐州完全有这个底气承担省会的重任。

论交通,徐州四省通衢自不用说;论教育,和郑州一样,徐州有1所——中国矿业大学;论医疗,徐州11家三甲24医院;论城建,徐州两条地铁线路通车,三条在建;论底蕴,国务院批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论经济,全国排名27高于昆明沈阳石家庄,徐州怎么看都是一个合格的省会胚子。

但是,划区建省,真的适合徐州吗?退一万步说,成立淮海省之后,徐州的经济困局就真能迎刃而解吗?我看未必。

众所周知,城市经济的发展要素分为外部和内部,整合淮海地区能解决外部,但徐州内在问题一日不解决,这里就一日发展不起来。

徐州内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缺人,而且是系统性的缺人。

那么啥叫系统性缺人?就是你上至精英下至农民工通通不来了。别看徐州现在万人口,很大一部分是在吃老本。

年之前徐州是人口净流出城市,而近几年年均外来流入也就两万上下。

相较于郑州年一年增长上百万,这里的人才吸引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徐州之所以吸引不来人,第一,也是最主要的,是就业机会少。

矿大每年毕业留在徐州的学生不足30%,因为这里除了机械制造和挖矿外,没有互联网企业,更没有高科技企业。

第二,是高房价。年之前这里均价不过,完了转过年直接飙到,去年年底更是在的高价徘徊,和长沙相近;谁都不傻,同样的房价,我为啥不去更有活力的省会长沙?

对任何一个城市而言,人永远是发展经济的第一要素。

没有人,哪怕你坐拥半个中国的基本盘,发展经济永远只是存在于规划上的镜花水月。

年6月,国务院复批徐州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次年出台《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说明国家正在逐步重视徐州的外在问题,一步步打通淮海城市群的管理隔阂。

短时间内,“淮海省”不太可能出现,因为它只是徐州经济发展困局的一个面,并且有相对低成本的区域整合方式。

然而国家的重视并不代表徐州可以躺平躺赢,以人口为核心的诸多内部矛盾依旧亟待解决。

毕竟只有自助者,方能有天助,那么放眼城市,也是同样的道理。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uzhoushizx.com/xzszz/123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