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3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皮肤科医院在哪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615677.html
                            

规划“十四五”

领航新征程

9月3日上午

徐州市政府

就“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编制情况

召开第三场发布会

发布主题为“美丽徐州”相关规划

相关部门对《“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市区“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十四五”市政设施发展规划》《“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十四五”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分别予以解读。

未来

徐州会有多么美

我们一起来看看

徐州“十四五”系列主题规划之“美丽徐州”规划的具体目标是:“美丽徐州”建设,是坚持理念先行、样板引领,深刻领会并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聚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创造“美丽徐州”建设经验典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建成

美丽中国“徐州样板”

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提前达峰后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徐州样板”。

到年,

绿色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能源资源配置更为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体系初步形成。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PM?.?浓度下降至35μg/m?3;;省考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86.4%,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稳步提升。

生态修复保护持续推进——

进一步推进生态红线与生态空间管控区各项监管措施,生态质量指数保持稳定,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全面推进,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自然生态资产稳中有升,优质的生态产品基本满足公众需求。

绿色建筑

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

根据《徐州市“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到年,全市建筑业转型升级基本初具成果,一批龙头企业实现跨领域发展,专业施工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企业多元经营和产业链整合延伸发展不断深化。2个优势产业链(建筑钢构和绿色智慧建材)培育成效显著,县域对建筑业发展支撑体系和能力逐步增强,5个特色建筑产业园区(丰县、沛县、铜山区、贾汪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形成规模。

量化指标

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十四五”期间,全市建筑业年度产值增长率保持12%以上。到年末,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例达到9%;力争3个县(市)区年产值达到亿元;积极开拓省外市场,省外市场产值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比例达到50%。

产业转型实现突破。企业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强化产业链整合和延伸,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到年末,基础设施领域产值占比达到30%;总承包一级及以上资质企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达到80%以上。新增培育年产值超亿元企业5家,年产值超50亿元企业10家,年产值超20亿元钢结构企业5家,累计工程总承包企业26家,累计全过程咨询服务企业30家,省建筑业“百强企业”16家,净增建筑业规上企业不少于家。依据“十四五”期间徐州建筑市场资源和潜力,招大引强,加大建筑央企引进力度,招引建筑央企(具备高等级施工资质的子公司)不少于10家。

建造能力巩固提升。培育一批装配式建造技术成熟、智能建造技术突出、绿色建造和精准建造理念先进的企业和示范项目。到年末,我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不低于50%,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BIM应用率达到20%,智慧工地覆盖率达%,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45万元以上。

科技创新不断进步。建筑业研发投入强度不断加大,新型建造方式得到进一步推广,“十四五”期间累计创国家级工法不少于5项、省级工法不少于10项、鲁班奖不少于5项、国优奖不少于10项、省级建筑企业技术中心5个;争取年创省级以上优质工程超20项;大力推广绿色建造、精益建造,提高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科技示范工程比例。

人才培育机制逐步健全。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水平技术工人及能工巧匠;争取年新增一级注册建造师人,年新增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人。

质量安全保障有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重、特大事故,确保建筑工人上岗前安全培训率%,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逐年提高安全文明工地覆盖率。

到年,

全市建筑业整体实力大幅跃升,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标准体系和政策体系基本建成,建筑产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建筑业发展质量迈入全省先进行列。

成为全面提升

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首位度、美誉度和向心力的重要支撑

根据《徐州市区“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到年,基本建成符合市区特点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体系,推动住房发展由增量建设为主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由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实现住房总量平稳增长、住房价格总体稳定、住房困难有效缓解、住房结构有所优化、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管理能级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和宜居水平改善提升,职住平衡水平明显提高,努力建成美丽宜居城市,使住房发展成为全面提升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首位度、美誉度和向心力的重要支撑。

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基本完成城镇棚户区改造,有效增加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以新市民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提升住房公积金管理服务效能。

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房价收入比保持在合理区间,投机炒房得到坚决遏制,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

住房租赁市场规范发展。加快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有效增加租赁住房供应,完善长租房政策,多层次、多品种、多渠道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居住品质不断提升。基本完成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住房智能化水平、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住宅质量安全、健康舒适水平普遍提升。

到年,

城镇住房发展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住房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实现住房保障均等化,人民群众拥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在住房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达到新的高度,房地产市场更加平稳健康,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徐州的现代化图景做出更大贡献。

努力构建

现代化市政设施体系

根据《“十四五”市政设施发展规划》,我市将努力构建现代化市政设施体系,从道路交通、停车设施、环卫设施、照明设施、户外广告设施、综合管廊和智慧设施7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综合提升市政设施建设质量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提高市政设施承载能力,到年,基本形成“十二横九纵”主干路网骨架,建成区新增道路里程约公里,新增公共停车泊位约13万个,新建重点片区综合管廊项目里程约27公里;

打造中心城市宜居环境,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LED光源应用率达到90%,新改(扩)建照明项目智能化控制技术应用率达到%,城市主次干道楼体广告亮化率力争达到90%,招牌规范设置率达到95%;

提升市政设施管理水平,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养护作业市场化,实现精细化及现代化的管理目标;

构建绿色智慧化平台,加快智慧灯杆建设,加强各类市政设施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稳步落实数字化监控设施布设,主城区监控覆盖率达到95%以上,构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提高市政设施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健全完善市政设施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提升市政设施安全运行水平。完善城市应急预案,提高城市应急管理能力。

引领打造

新时代徐州水文明

根据《徐州市“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市水务发展目标:“以优良水安全、优质水资源、优美水生态、优越水环境引领打造新时代徐州水文明。”

到年,

沂沭泗流域防洪工程区域骨干河道及重点排水河道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市区城市防洪工程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44.05亿立方米以内。

加强城乡供水提质增量工程建设,现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8%以内。

市区60%以上面积建成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基本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

到年,

全市基本建成与市域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现代防洪保安体系、水资源调配体系、城乡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城镇排水和污水处理体系、生态河湖管理保护体系、农村水利建设管护体系、水务工程运行管理和水务行业监管服务体系,展现“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永续利用、水生态系统复苏、水文化传承弘扬”的水务现代化图景。

乡村振兴成效

更加明显

根据《“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聚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发展先行区、乡村善治引领区、幸福乡村标杆区、城乡融合先导区,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到年,

乡村振兴成效更加明显,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全量焚烧、无害化处理率达到%,全市60%的行政村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实现建有公厕自然村全覆盖,农村户厕有效使用率达到98%;

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到%,入户率达到60%;

全市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个、市级个。

到年,

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基本同步,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实现高质高效,乡村实现宜居宜业,农民实现富裕富足。

生产生活方式

全面绿色转型

根据《徐州市“十四五”绿色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做好绿色循环经济发展顶层设计,持续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持续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促进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到年,

循环发展体系基本构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到亿元。

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20%,建设用地产出率提高20%,万元GDP用水量累计下降15%。

能源利用集约高效。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率不断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14.5%以上。

基础设施全面绿色升级。城镇污水集中收集率提高到7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

实行挂图作战——

科学确定“十四五”时期我市绿色循环经济重点项目70项,总投资共计.亿元。

文字:吴云李峰朱友钦樊海涛陆鸣魏欣

图片:傅可涵郑舟

原标题:《7个专项规划,绘写“美丽徐州”!》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uzhoushizx.com/xzsxw/12567.html
------分隔线----------------------------